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生活點滴 (103.11.22)

醫生似乎把婆的病情說得太過,都已經過了一個月,婆好像也沒有任何狀況,不過似乎也撐不過半年,婆一直吃的少,但卻仍只是吐,無法進食,應該活不過半年吧。

我自己的胃也似乎不太好,早上吃了自己炸的芋頭翹,用了好像變質的油,吃起來帶有一股說不出的怪味,但因為不想另外處理,又覺得丟掉有點浪費,結果一整天都不舒服,下午小吐了一下,拉了肚子,卻覺得有舒服了一些。 (舌頭覺得有點小麻,到現在才慢慢消失,或許是有些輕微的食物中毒吧。)

這就是小氣惹的禍,許久不曾吃到芋頭翹,以前婆家在中元節時,總會買些芋頭翹,不知道為何這些年來卻沒看過,一般外面賣的都是蒸熟了的,我喜歡把它們用油煎的香香的,醮醬油吃,但家裡很久沒開伙,放在廚房裡的一個油鍋,擺在那裡好久了,不想再另外起油鍋,想說只是放久一點應該沒關係吧,誰知~ (唉~下次別再如此,說不定一時的貪懶,會真的中毒也說不定。)

仍然在聽台灣地理教室,文法好難喔~現在又很懶得查文法辭典,等完整聽過一次之後,後續複習時再花時間來仔細查查吧~

還在練琴,但也覺得有點難,從百大民歌排行裡,節錄下來的簡譜,有很多不是 C 大調的譜,大多數不是 C 大調的曲子,都要彈很多的黑鍵,原本很簡單的曲子,卻因為要彈很多黑鍵,讓我練的很不自在,我想把它們都改寫成 C 大調的譜來練習,畢竟這樣能練習的比較順利。

在另一本書上看到,所謂的移調視譜,原本我對移調一直有觀念的問題,這次是真正的弄懂了,書上寫的簡譜,不是 C 大調的譜,而是 G 大調,老師說看到 7 要彈黑鍵 7#,我原本有點點不太懂,G 大調的譜是 4#,所以遇到 4 都要彈黑鍵。

但譜上卻說是 7# ,原來它是這樣理解的,G 大調的 1 (Do) 是 5 (Sol) ,所以音階是 G (1) A (2) B (3) C (4) D (5) E (6) F# (7#) ,G 大調的 # 記號是在 C 大調 F 的位置上,所以所有的 F 都要彈 F# ,從 G 大調的理解,就是 7#。

在看譜上和 C 大調並沒有衝突,只是遇到該升的就要升,該降的就要降。而從大調與音階上來看的話,就是以不同的音階順序表示,電子琴也有移調的設定,每半音升降一個 tone,移調的功能我還沒有用過,看起來是一個很好用的設定。

之前讀另一本樂譜時,老師說這是移調視譜,所以無論什麼調都是從 Do Re Mi Fi 開始數,對啦~像是彈 G 大調的譜時,直接把手指往 Sol 移就對了,直接把 Sol 當做是 Do (1) ,所以這本簡譜上的表示,看到 Do (1) 就是 5 (Sol) 同樣移動手指就是了,難怪瞎子也能彈琴,鋼琴的位置都是相同的,無論是從哪一個位置去彈,同樣都是 C D E F G A B C,只是移調視譜而己。

但我還是習慣用 C 大調的視譜方式,無論是什麼調都如此,倒也沒什麼錯誤啦~反正該升該降都彈對就好了~

但在打譜時,就有點討厭,我曾看過一張 G 大調的譜,五線譜和簡譜的表示方式完全不同,看簡譜彈時完全變調,根本不成曲。從這裡的理解就能知道,它應該是用移調視譜的方法表示的,所以簡譜上的 1,其實該彈 Sol,我覺得這樣看譜很複雜呢~

還是用自己習慣的方式練習吧~EOP 的打譜軟件,是有移調變調的功能,但不知道用移調視譜的打譜方式,如果不加上升降記號,軟件是否能正確的彈奏出來,雖然一開始時,也會跟著設定正確的調號,但有試過輸入簡譜後,並沒有正確的升降,所以這個功能是沒有用的吧~只是文字上可以呈現,但改拍號卻是有用的,從 4/4 拍改成 3/4 拍,伴奏就只能輸入 3 拍。

瞭解了簡譜與調號的關係後,就能改用 C 大調來記譜,只要把音階寫下來,就很容易看出哪些音相對於哪些音了。這麼一來,應該就不需彈那麼多的黑鍵,曲子應該會比較好練習吧~同樣的,打譜的時候,就不需要逐個小節加上升降記號,這樣一來也省事多了。

在記錄樂譜時也發現,等之後有興趣的話,也可以練習鋼琴的彈奏,發現那些固定和弦其實都不太難,民歌的旋律又多比較簡單,相信練習過一陣子之後,應該也很容易上手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