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說,要幫我做一個網站,把我的作品PO上網,但要我想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產品,我想了很久,但腦袋裡沒有答案。
要我每天都做一樣的事,實在是有點難。我的個性太喜歡多變,即使是兩天都吃同樣的食物,我也會覺得不耐煩,甚至會有點反胃無法接受。
所以在手邊的工作,都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像這陣子迷上色鉛筆畫,雖然畫的都是蘋果,但一定會畫不一樣的顏色或是角度,再不然就是以紅色系為主,然後畫不一樣的水果,像是蕃茄、芒果等。
畫膩了整顆水果,就改畫切片,或是改畫其他顏色,像是青蘋果,蘋果是初學畫畫者的好朋友,蘋果不但有多種顏色,品種不同長的就不同,顏色上也很豐富,五爪蘋果,暗深紅色,青蘋果,亮面黃綠色,青龍蘋果,亮面底帶有黃色、綠色,富士蘋果,帶有一點點刷白的粉紅色。
五爪蘋果長得高一些,底部不是圓的有腳,呈四方形。青龍蘋果,略矮扁一些,底部呈圓形,青蘋果,整個呈圓球狀,富士蘋果,類似五爪蘋果。日本還有一種青蘋果,顏色上是淺淺的黃色,跟果肉的顏色很接近。
要畫一顆蘋果並不難,先觀察一下蘋果的顏色,暗深紅色的話,可以先畫一層深藍色為底,可以先留出亮面,也可以畫好之後用牛奶筆加,端看個人的喜好,還有想要呈現的效果。
一般來說,有的蘋果底色呈黃色,或是有部分是綠色、黃色,先觀察自己想畫的蘋果,再來選擇打底的顏色,可以先用鉛筆打底,也可以直接用色鉛筆打底,我通常是用色鉛筆打底,下筆時要先輕輕的畫,然後慢慢的觀察,你想呈現出來的蘋果,重點是畫出明暗。
色鉛筆有一個好處,就是容易修正,如果畫完之後,你覺得形狀有哪裡奇怪,或是顏色上有哪裡下得太重,就用軟橡皮擦一下,練習的時候,不要急著想一下子畫好,色鉛筆畫是急不得的,有時候會了呈現明暗的效果,得一層一層的慢慢把顏色加深,細部的觀察也很重要,像是底部的反光,亮面的呈現,還有蘋果頂部的枝幹。
多多練習一定會有進步的,目前我畫的最好的,當然還是蘋果。畫過牛蕃茄、小蕃茄、芒果、芒果切片、蓮霧、扁蒲、柿子、櫻桃、李子、紅甜椒,一串葡萄、橘子切面、蘋果切面。
有些水果不容易表現,像是芒果、蓮霧、柿子,芒果感覺較難表現,畫切面較為加分,蓮霧可能要帶葉子一起畫,有點像吊鐘,柿子長得扁平又四方,整顆都是亮橘色,應該要找形狀尖一點的畫。
畫過一串的葡萄,但覺得構圖上沒有很好,要表現出一串的葡萄,是有點難度,還要多加練習。畫櫻桃的時候,一直覺得很難畫得很好,一個是顏色,另一個是形狀,櫻桃其實不是圓的,從正面看底部略尖,看起來有點像心形,它的形狀是扁扁的圓角長方體,但因為體積小,頂部會有一層圓形亮點。
通常在光線下,它的亮面不只有一面,當然是因為體積小的關係,畫了幾次都沒有很滿意,練習是有漸漸找到方法,但還是得多多觀察實物。還沒有畫其它太複雜的水果,下一個目標要畫香蕉,先畫一根吧,畫一串也不太容易。
回到女兒說的永續經營,對我來說似乎不太可能,固定只做某一樣。一方面我喜歡多變,另一方面我熱愛各種手工藝,不過天天都做一樣的工作,會覺得太膩,情緒就會跟著煩悶。
通常我都是隨心所欲在工作,不過每一件都仍在進行中,畫圖隨時都可以也很多變,繡十字繡,雖然都是重覆性的動作,但可以找喜歡的圖來繡,編織也是同樣的,但如果有需求會更好,每年都會織些手套、圍巾等,想織毛衣,但孩子都不愛穿。織了毛線帽,女兒只有在搞怪時才會戴,像去年我為他織的有耳朵的帽子。
我織了很多條圍巾,女兒最終只選了兩條白色的圍巾圍,她會喜歡也是因為毛線很特別,當年為她用同款毛線織的背心,好像已經退流行了,她現在都不願意穿上。另一條圍巾是圍脖,因為我自己也圍了一條,覺得比圍巾方便,女兒原本都不肯圍上的,後來她也覺得圍脖比較方便,上廁所時不會掉下來。
編織是我一直都會做的,鉤蕾絲桌巾是去年流行的,只要有新圖也會嘗試。至於其他的東西,像是中國結、西洋結等,因為只能編些小首飾,偶爾有小朋友生日,會編些來當做禮物,小孩雖然看起來很喜歡,但同樣送給隔了一個月出生的兩個孩子,三姑家的大寶連一聲謝字都沒有,小嬸家的大寶,很客氣的跟我說聲謝謝伯母。
也編給女兒,雖然她很喜歡,但也沒有經常在戴,給我自己的手環,偶爾心情好的時候會戴戴。對於串珠,我是很喜歡的,但限於材料的昂貴,我一直也沒有真正投入去做,市面上還沒有真正流行時,我就曾去延平北路,買過很多珠子,那時花了很多錢。
現在和女兒去逛小雄媽媽,女兒都會一不小心就買了多餘的東西,她當時有想過要串些什麼,但材料買了之後,卻一直都沒有動工。這是她的壞毛病之一,買回家的材料,往往根本就不知跑到哪裡去,時間一久也就忘了。
我曾經幫女兒設計過一些項鍊,但她都不喜歡戴。自己也很少戴首飾,如果戴的話會偏重真的珠寶,這是我一直不戴首飾的原因之一,如果只是普通的塑膠珠子,就算再有造型,對我這種年紀的媽媽來說,還是要戴有一點分量的較好,像是珍珠或是金飾。
女兒小的時候,為了幫她打扮,會做一些髮飾,像是蝴蝶結髮圈,或是毛毛球,鬱金香髮夾等等。長大之後,再做這些,她根本就不喜歡。至於十字繡,女兒的表現,就是一副妳慢慢做,不干我的事。我也做了一些口金包,只送出去兩個,一個給小姑,一個給我媽,小姑的那個包,髒了放在一旁擺著,我媽的那個,不知去向。
其他的幾個,我都留給自己用。一個長形的放筆,一個放印章,另一個放零錢,就做了幾個,但也就是那麼回事。曾買過一些做拚布的雜誌,但我一次也沒有按書上的紙型做過,第一個是因為沒有需求,購物袋家裡多到用不完,其他的包也都有類似情況。
很想幫女兒或自己做衣服,但買布來車,比買衣服還要貴,再加上家裡沒有縫紉機。手邊能做的東西很多,但都有類似的狀況,就是沒有太大需求。除非,這些東西是為了販售。
我也用毛線織了很多個手機袋,但基本上我是不用手機袋的,不過把它們掛在架子上,手機就固定擺在裡面,我從來也不需要找手機。小的十字繡圖,可以作成卡片,但沒有需要寄卡片的朋友。只撿了一張可愛的四月熊,簡單的裱上框貼在門板上做裝飾。
我還會做些什麼呢?曾為了做彩繪,買過一系列的顏料、素材和工具,但一直也沒有做過些什麼,不是不想做,而是沒有需求。要不是最近迷上了色鉛筆畫,家裡的色鉛筆,早就被棄之如破鞋。所以那一堆為了做卡片,為了做紙蕾絲買來的工具,也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有需要。
我很喜歡編結,但手邊素材不夠,再加上周邊的人都不看好它們,讓想用心學習,努力做的我,很沒有幹勁。每次有新的東西做出來,孩子是一貫的,那是媽媽做的東西。而沒有藝術的天分的三姑一家,三姑會覺得很驚奇,姑丈則會問,這個東西要花多少時間做,好像時間和成品不成比例是不對的事。
手工藝也算是藝術品,哪會問人家要花多少時間做。就像問畫家,一幅畫要畫多久一樣,那是對藝術品的評價嗎?
姑丈是一個沒有藝術細胞的人,所以他們才會只是做束褲和加工內褲的工廠,也不會自己開發版型,總是買日本貨來跟著抄。對姑丈這樣的工廠老闆,我能理解,一張只是掛在牆上,或只是墊在桌上的桌巾,根本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,所以花多少時間,花多少金錢都是重要的,但那跟手工藝術有關嗎?
對大多數的商人來說,藝術和金錢是有衝突的,我能明白女兒工作的難處,那些老闆都不覺得,好的圖和可以用的圖的不同之處,在他們來說,畫一張美美的圖,還不如它的功用。但如果藝術只是這樣的話,落在凡夫俗子的眼中,畫畫的確是浪費金錢與時間的東西,那為何要有藝術家的存在?網頁上只要有文字,能夠提供訊息就夠了,想想那會有多麼的乏味啊~
既然離不開藝術,那為何卻又對藝術品如此的不屑,沒有金錢或許萬萬不能,但有了錢也不代表一切都美好。如果穿在身上的衣服,都是同一種顏色,也沒有任何剪裁與設計,雖然它能蔽體,但那跟大家都不穿衣服有差別嗎?
藝術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,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,才能讓周遭的雜物,不再單純的只有實用功能,如果拿這樣的標準來看,那為何內褲要做那麼多種顏色,不染顏色的布更能簡單製作,布如果只有一種顏色,車線也就只有一種顏色,這樣不是更省事嗎?
當然是因為喜好,因為市場需求不同,相對於手工藝品來說,或許對姑丈這樣的人是沒有用的,但對某些要求東西品質的頂級貴婦來說,手工製作相對著限量,也能進一步要求精緻度與設計感,那不是金錢或時間可以代替的。
不過我還是想不到要做些什麼,如果只是繡十字繡,當然可以永續經營,國外很多廠商,都是一邊賣繡線,一邊賣圖稿和周邊商品。台灣並沒有自己的繡線品牌,也沒有設計圖稿的藝術家,或許繡十字繡的婆婆媽媽們不少,但圖稿大多來自韓國、歐美等地。
光只是刺繡這一塊,也就夠玩一輩子了,但相對於我的個性,並不滿足於十字繡,再說對生活來說,十字繡的存在,同樣也只是可有可無。繡的再精緻,它也就是藝術品,如果只是拿別人畫的圖稿來繡,還只是一個再製品,沒有太大的藝術價值。
可能的話,就自行設計圖稿,但面對網路上這麼多的免費圖稿,為何別人一定要買你的畫的圖呢?所以一定要有獨特性,要畫出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東西才行。
光是看做手工藝這一塊,隨著手工藝行的沒落,大概就能夠了解,現在人對此並沒有太大的需求。之前曾經認識兩位年輕女孩,她們看到我做的口金包,雖然覺得很讚嘆,但透露出來的訊息,也只是想要拿免費的包包而已,並沒有想自己動手做的念想。
台灣的手工藝市場,一直都沒有歐美或韓國來得興盛,現在就連大陸的市場也比台灣好很多。雖然大陸的圖稿,很多都是烤貝歐美的圖,但他們也算有自己的出路,便宜的繡線與繡布,雖然品質沒有DMC來得好,但看在價錢的份上,一般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的媽媽們,還是會考慮買的。
我覺得是因為國情不同,歐美人士很喜歡過節,他們會為了萬聖節、聖誕節等節日,做一些不同的裝飾,家裡一定會有一棵裝飾好的聖誕樹,還要掛上彩燈,平安夜全家一起吃一頓豐盛的聖誕大餐,孩子們更期待著第二天一早起來拆聖誕禮物。
十月底的萬聖節,同樣也是如此,朋友們會一起雕刻南瓜燈,孩子們會打扮成鬼怪模樣,進行著年復一年的不給糖就捣蛋的遊戲。為了這些節日,會有應景的卡片、歌曲、電影、大餐,打扮也是一個重點。
相對於台灣人的無聊,我們只覺得愈來愈沒有年味,但有誰真正需要呢?
(那些東西又不能吃,只是花錢又花時間的東西,有什麼必要一定得動手佈置,所以三姑只會烤戚風蛋糕,中秋節只會做一種蛋黃酥,平時會煮的東西就那幾樣,常做的簡單家常料理總是不記得食譜,織了又拆做了好幾次的圍巾,永遠不記得怎麼開始織。總推說記性不好,其實是不肯用心。
對生活沒有任何多餘的需求,只要有錢、吃得飽就夠了,姑丈來台北,幾乎不跟旁人說話,永遠都只在忙他自己的事,一台電腦擺在桌上,除了吃飯、上廁所、睡覺之外,不曾離開那個桌子。我們這些人,對於他來說,跟我們說話,或許也只是浪費時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