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沒看什麼書,一本日文妙解看了好久,雖然很想把它完全看完,但就算看完也沒辦法完全吸收,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多了,我覺得因為作者太過博學,舉了很多經書上的典故,這些都相當艱澀難懂,自己覺得舉一些有趣的玩笑話比較能夠加深印象,像是受傷「怪我 (けが) 」,學習很「勉強 (べんきょう) 」等之類的。
作者舉的經書典故,對沒有讀過經書了解內容的我來說,真的相對不容易理解,尤其是這本書的內容太多了,只看一次根本無法完全吸收。也不知道能不能買到這本書,有買過另一本同樣講日文語彙典故的書,但因為是日本人寫的,跟學習外國語文的我,似乎看的角度會有點不一樣。
因為孩子的要求,又開始烤一些點心,所以最近都在看食譜書,然後發現之前沒做過的馬德蓮,其實是很經典的法式點心,接著更發現連馬芬也強調是法式配方,於是就開始研究了一下,但網路上其實資料不多,多數還都是美式食譜,不過就像烤瑪德蓮一樣,看起來配方與作法都很簡單,但等待的時間卻很長,這是美式配方所看不到的,發現可能是兩國的人民個性不同所導致。
之前曾讀過一本書,寫的是法國女人的優雅與養生,法國人據說吃每一餐都要花很長時間,而且他們經常都很優閑地坐在咖啡館裡,花很長的時間吃下午茶的點心。這是挺有趣的問題,難道法國人一天的時間比別人長嗎?
對法式料理的印象就是麻煩,拿瑪德蓮來說溶化奶油,簡單地把材料拌一拌,為何就不能立刻入模去烤,還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等待麵糊熟成,明明味道上可能也沒有相差太多,而且為什麼一定得用那麼漂亮的貝殼模,明明就只是常溫的小蛋糕,但沒有用貝殼模去烤就不是瑪德蓮了。
而且傳統上用貝殼模烤出來的瑪德蓮,沒有花紋的那一面,還一定得有一個漂亮凸起的肚臍,那個肚臍也是有原因的,根據研究說是因為模型的原因,貝殼模長而深且紋路深,當麵糊經過加熱後膨脹,因為模型是窄的,所以膨脹起來的麵糊就往上凸起。但一般看到的都是貝殼紋路深漂亮的那一面,家裡買來的單一的小型貝殼模,沒有那麼深的紋路,模具的深度也不夠,所以無法烤出很漂亮的瑪德蓮。
至於法式作法的瑪芬,因為看到的資料不多,所以還不了解到底和美式有什麼不同,只知道好像也要把奶油溶化,但美式的馬芬也有這樣的配方。到底作法上有那裡不同,暫時還無法理解。之後再去書局找找,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的資料。
法式的瑪德蓮,還有另一種作法叫做費南雪或叫做金融家蛋糕,模具的外型像一個金塊。這個作法就更麻煩,除了把奶油溶化之外,還要煮出所謂的榛果奶油,其實材料上沒有榛果,據說是因為把奶油煮到焦化之後,會散發出類似榛果的香味。
煮這個榛果奶油有點危險,奶油煮溶化之後會產生很多泡沫,然後要很小心的把泡沫移開,這時要小心奶油會噴,小心地移開察看裡面的焦化奶油,煮到變成深咖啡色並散發出榛果的香味,小心不要煮焦了,應該會產生苦味吧。而且據專家說,奶油煮到焦化之後會產生沉澱物,拌麵糊時一定要連那些物質一起加入,據說那是榛果香味的來源。 (沒有煮過,不過網路上有很詳細的照片說明。)
而且還必需把榛果奶油維持在 40 度,把其他材料拌勻之後,再把微溫的榛果奶油加入一起拌勻,拌勻之後的麵糊,一樣要放置一整天的時間來熟成。看似簡單卻也並不簡單,在做點心的領略中一直有這樣的現象,像法國麵包的材料也很簡單,但作法一樣麻煩又不簡單。像海綿蛋糕的材料也很簡單,但在蛋糕的作法上來說,同樣也算是較困難的,而且還很容易失敗,就算是烤過很多次的老手,也會因為一些環境因素而失敗。 (例如蛋白髒了,或是蛋白打過頭等等。)
不知道為何,大家都喜歡窺看別人的隱私,幾篇本來不想放在置頂的文章,都已經刻意的調整過日期,但還是成了點閱較高的幾篇,既然如此就不多談私事,只寫些讀書的心得感想或新見聞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