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兩個人的午餐,煮點白麵條燜一燜拌一拌,就簡單的解決了一餐。我和女兒都愛吃麵,所以午餐多吃煮麵或炒麵,晚餐又經常吃快炒菜,所以有剩菜時,午餐就吃炒麵。
兒子喜歡吃飯,所以晚餐多煮飯吃,午餐就總是吃麵。剩的菜若是少了點,就看看冰箱裡有些什麼,總能找得到一些配菜來添,切點洋蔥或青蔥,再不然冷凍的三色蔬菜或洋火腿也行,玉米罐頭、鮮菇、玉米筍、木耳,甚至是火鍋餃、米血糕、豆皮等。
以前買外食時,很少買到好吃的食物,多數都是又貴又難吃,配料又多是那幾樣,總是吃不飽,但熱量卻並不低。買自助餐比較有變化,除了同樣不便宜之外,買回來都是冷了的。
自從家裡開伙之後,雖然煮來煮去也總是那幾樣,但較可以隨心所欲,至少是自已煮的乾乾淨淨,煮好就吃都是熱食。煎炒蒸炸滷煮隨心所欲,偶爾女兒買一些不一樣的食材回來,就可以變換吃些不一樣的,有一回買了蚵,就煎了蚵仔煎。
以往買了南瓜,總是煮甜湯喝,南瓜煮鹹粥好吃的很,還有最近買了地瓜,原本是想烤了吃掉的,但這兩天感冒了,所以就煮了黑糖薑汁地瓜湯,喝上一碗熱熱的黑糖薑湯真舒服。
這個甜湯很適合在生理期時喝,拍兩片薑片先丟在水裡煮,加入適量的黑糖 (我加了不少黑糖,因為黑糖不甜,如果想喝甜一點,就加一半赤砂糖) 。最後加入切塊的地瓜,地瓜煮熟之後,蓋上鍋蓋燜十分鐘就可以喝了。
我總是一手拿著地瓜,一手拿著菜刀,一刀切下去不切斷,然後就藉力使力,用刀稍微撐一下,就可以把地瓜切成塊。有網友說,這是老一輩人切地瓜的手法,我是從小跟著母親學的,其它蔬菜並沒辦法這麼切。是因為地瓜較脆,所以才能用這種手法切成塊。
其實切菜也是一本學問,像荸薺就是用拍的比切的更脆,紅蘿蔔若是要炒的,就先斜切圓片再切成細絲,若要煮切粗一點或切片就無所謂,如果搭配絞肉的話,食材可以都切成丁狀。
一般來說,配料是搭配主料來切的,或切絲、切丁、切片、切塊,若要久燉就得切成滾刀塊,有些時候甚至是整塊去燉,或是利用棉繩把肉塊綁起來。
家常菜的作法,一般都很隨性,因為吃炸物不健康,加上油不宜一直高溫油炸,不然會產生毒素,但有時免不了會想吃一點炸物,家裡通常是會炸魚條或雞肉塊,就是把買來的潮鯛 (雞胸肉) 切成條塊,加點醬油、鹽、糖、胡椒、蛋白略醃,要炸之前把蛋黃拌進去,再沾一層木薯粉反潮之後,下油鍋去炸。
家庭式的不會用太多油去炸,但也總會剩一小碗炸油,這些油挺多再用來炸一次,餘油放在碗裡保存起來,炒菜或煮食時就可以拿來用。若是可以用煎的就儘量用煎的,有些也說可以用烤的,但其實用烤的和用炸的,口感上還是有差別的,有一回婆家要拜拜,小嬸烤了一盤雞塊來充數,因為數量並不多,就被在場的小孩吃光了,我也吃了一塊,但那個口感根本就不是雞塊,整個油油水水的很噁心。
很多懶得煮或不會煮的主婦,都覺得煮菜麻煩,其實用對方法就很簡單,新鮮的魚或蒸或烤都可以,均勻撒上胡椒鹽,有香料的話加一些,也可以調蒸魚醬去蒸,或是用現成的醃菜來蒸。
像豆豉,蒸魚或蒸肉都可以,還有一種破布子也是,只是吃的時候得把籽吐出來,聽說用來煎蛋也很好。中國菜的煮法,其實也並不難,大多數是得過油,再滷或燒。但現在多數為了健康,儘量避免用油炸,所以也可以過水。
但其實家常菜,通常就是按食材來入鍋,較硬難熟的食材先燜煮,把容易熟的菜陸續入鍋,千萬不要一口氣丟進鍋裡去,以前煮滷味總得守著瓦斯,深怕一不小心就燒乾了,但用電鍋就很方便,如果要滷雞腿和牛肉鍵等肉塊,就先起個油鍋,把去了皮的大蒜數瓣,入鍋油炸後撈起放滷鍋內,然後把雞腿或肉塊先過油稍炸過,再放入滷鍋裡去,這樣滷出來的雞腿或肉塊,就會柔嫩而不會材。
會覺得煮菜麻煩,大多是怕現炒現煮的菜,但只要略加思考一下,把食材分一下,有的蒸有的滷或烤,多利用電鍋或是烤箱,需要現炒現炸的菜就不多,肉類大多數得先處理,可以利用保鮮盒或保鮮袋,前一晚放在冰箱裡醃著入味,第二天就可以用烤箱烤,或是沾上一層粉去煎或炸,簡單吃的話可以調點沾醬淋上。
其實每個家庭的吃法都不同,煮菜的方式也各有不同,婆家吃魚和我們家也有不同,但我還是習慣自家的吃法,在婆家最常看到的,就是拜拜用的魚,大姑會把魚斜切幾刀煎熟,吃的時候淋上大蒜醬油。
我們家一樣會煎魚,但大姑煎魚好像沒有抹鹽,所以魚身是沒有味道的,我們家會先在魚兩面各切兩刀,抹上一點胡椒鹽,然後入油鍋煎至兩面上色,拍兩瓣大蒜切碎,入鍋稍微爆香,淋點醬油和水,加點糖一起紅燒。
若吃的是小魚的話,大多數會香煎之後,撒點胡椒鹽一起吃,像肉魚、柳葉魚或是吻仔魚、丁香魚等。魚肉片,鮭魚就用烤箱烤,鱈魚大多會兩面沾粉煎成魚排,煎魚有時會沾粉,有時會直接煎,光看魚是否新鮮而定。若新鮮的魚直接煎較不會黏鍋,沾上粉有點像炸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